青海人才网\招聘网本网站创建于2005年,我们对网站程序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青海本地企业可自行注册,免费发布招聘信息,是您在西宁及周边地区、青海全省招聘与求职的首选网络平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收费标准
将本站的上网快捷方式添加到你的桌面上,以后就可以从你的桌上打开青海人才网了  中国青海人才网
客服电话:13997171250,0971-8015300
首页 | 我要招聘 | 我要求职 | 人才展示 | 招聘管理 | 求职管理 | 管理培训 | 资讯动态 | 人事考试 | 职业规划 | 就业指导
大学生:中小城市的就业你会选择吗
www.qhrc.com.cn  2009-6-1 10:45:37  资讯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字体: 】 【打印】 【关闭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前不久,在吉林省举办的“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型公益交流会”上,中省直企业展位吸引的招聘者远远超过地市直企业展位;在山东,济宁市一家设计院的工作人员表示该单位已经12年没从济南招来大学生了;在北京上海,许多来自异乡的毕业生住地下室、节衣缩食地计算着每个月千余元的收入如何过活……中小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为什么始终无法提高?天之骄子们为何宁愿在大城市待业也不愿到中小城市就业?在受金融危机影响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即将走出象牙塔的他们,会不会愿意接受来自中小城市的橄榄枝? 

       “要毕业了还没有工作,才知道自己的就业观多么不实际”

        “抬头看看天,才知道自己很渺小。”对外经贸大学的王帆刚刚更新了自己的QQ签名。王帆是该校09届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在往年,外语类是这所211大学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不少专业在3、4月份的时候,就业率就已经达到了100%,而且毕业生大都能去国有企业、国家机关或者外企。可是今年,因为金融危机,连吃香的外语专业也受到了冲击。

        5月中旬,一场提供了16000余个岗位的“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型公益交流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与以往的招聘会不同,此次吉林省为省内9个市州专门设立了展位,动员各地方组织有毕业生需求的单位和企业参会,引导并鼓励高校毕业生回原籍、到中小城市(内陆地区非省会城市)、到基层就业,希望以此缓解大型城市和求职密集区域的就业压力。

        从“大学生村官”“大学生进社区”,到动员全省各地的企业到省会城市吸纳毕业生,劳动部门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工作真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学生就业难度增加的背景下,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甚至到基层工作,是否真的能被大学生所接受?

        吉林农业大学传播学09届毕业生刘凯在招聘会上对记者感叹,找工作好难。他说,大城市中比较好的单位和企业面向文科生专业的岗位太少,很多岗位还要求有工作经验,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然而,刘凯又不想留在家乡小城市的电视台工作,觉得没有发展空间。“家里小电视台的资源相对匮乏,自己拍的片子都很少,我觉得不利于个人成长,希望能在省电视台、省会电视台或者大中城市比较大的广告公司找到工作。”刘凯说。

        在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不易的情况下,“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依然存在。有媒体调查,在就业地域选择上,大部分学生仍然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有 63.6%的学生选择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仅有 7.3%的学生选择去中小城市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许刘凯会一直保有到大中城市寻找工作的坚持,但是也有学生,在日益黯淡的心情中,开始反思。

        王帆告诉记者,到了现在快要毕业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就业观念有点不实际了。“之前总觉得一定要一鸣惊人,要去个体面的地方工作,所以放弃了很多小公司的机会。结果到了5月份临近毕业的时候,还是两手空空。现在自己终于醒悟了,决定要摆正心态找工作了。”王帆说。

        也许,刘凯和王帆不知道他们面临的就业形势比往年要严峻。来自吉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今年吉林省应届大学毕业生14万1千人,在外省读书、可能回吉林就业的应届毕业生2万人,历年积累下来的没有就业的大学毕业生2万多人,总数是18万人。而今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00万人。

        “望子成龙”,父母的期待成为下基层的障碍?

        据《济南时报》报道,济宁一家设计院的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该单位已经12年没从济南招来大学生了。尽管就业形势严峻,但不少毕业生仍将大中城市作为求职首选目标,中小城市面临难请毕业生下"基层"的窘况。

        大学生为什么不青睐中小城市?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在全国中小城市就业不仅待遇相对较低,而且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水平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精英人群稀少,一切重大的资源都集中到中心城市,因此各地来的大学生普遍都不愿意回到原地,北京广州上海等中心城市的生源更不愿意到外地。而另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也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产生了一定阻碍。

        虽然有了摆正心态找工作的决心,然而,当记者问到王帆是否会考虑别的城市的工作机会时,他却坚定地摇头说:“我辛辛苦苦考大学来到了北京,不会轻易离开北京的。而且我的父母也不会同意我离开北京的,我从小就是他们的骄傲。家里的亲戚朋友一直都很羡慕他们养了个在北京读书的有出息的儿子。如果不在北京了,我父母也会很没面子的。”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骆德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家长的观念转变是紧密相连的。“我觉得现在大学生的就业不难转变,毕竟就业压力清晰地摆在面前,年轻人也容易有白手起家、从基层做起的闯劲。但是,家长的观念转变就很难,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太高了,我们接触到的一些大学生本身愿意到基层去,到第一线去,可是家长不认可,觉得就一个孩子,培养他花了这么多钱和精力,都希望一步就能到中直机关工作、到大城市工作最好。”骆德春说。

        对于离开大都市到中小城市甚至是城镇工作,很多家长确实不那么认同。王帆的母亲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自己的儿子从小都是读重点中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长大的,说明他能力很强,当然应该留在北京发展。何况全家人为了培养他花了那么多心血,不能让他轻易就打退堂鼓。

        对于此类现象,东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占仁也表示认同。“有些学生家长不但没有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推进者,反而为大学生就业拖了后腿”,王占仁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政府和学校都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为学生解决就业难题,可是一些家长不了解市场情况给孩子盲目地提出高要求,影响了孩子的就业选择。比如东北师范大学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学生毁约的现象,不少学生毁约的理由都是家长不同意学生自己找的工作。这种毁约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学校的就业工作,会使就业单位对我们学校就业工作产生不信任。”

        倡导阶梯式就业,中小城市的职场前景同样光明

        然而很多家长或许不知道,子女在大城市的漂泊生活是多么不容易。长春理工大学09届研究生小陆的家长为他北京找了一份做销售的工作,由于刚开始工作,销售能力不高,无法拿到销售提成,自年初工作以来每个月拿到手的只有一千余元基本工资。"要吃饭、要付房租水电,一千元的收入真的要过不下去了。小陆说。

        小张去年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由于上海的高校很多,就业竞争激烈,在学校里一直担任班长的她最后找到了一家新加坡的奢侈品家具公司。虽然是一家外企,可是由于她的职位很低,一个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除去1000多元的房租,小张的生活费已经所剩无几。

        每天貌似光鲜亮丽地白领生活,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体会。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人往高处走”固然不错,但是在目前大中城市就业趋于饱和的现实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中小城市就业,积累一定经验后可以以更优秀的资历向大城市的企业靠拢,实现"阶梯式就业"。

        专家表示,各地政府部门和高校也应该适时制定各种政策为毕业生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东北师范大学就已经开始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理性的选择就业地区,避免毕业生就业出现扎堆大中城市的现象。据介绍,受金融危机影响,往年受毕业生青睐的大连、青岛、广州等城市出现就业岗位饱和的现象。就业指导教师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迅速调整就业指导策略,多向学生推荐中西部城市的就业岗位。由于学校加大了对中西部城市就业岗位需求的宣传,不少学生已经将目光转向了这些就业需求旺盛的地区。

        王占仁主任说:“通过学校的宣传,现在学生的就业心理预期已经趋于理性了,他们的择业方式也从以前的一步式就业转变成了阶梯式就业。很多学生都愿意毕业先去一些中小企业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如果家长和社会各界再加以鼓励,应该会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到基层去,缓解大城市就业饱和压力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历练的机会。”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中小城市不仅更容易就业,也更容易创业。

        位于吉林省辽源市的吉林省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是全国最大的袜业集中工业园区,也是长江以北最大的袜业生产基地。2009年,公司成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将在5年内吸引2000名大学生在园区内创业,经营自己的小工厂。 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李秀芬说:“目前园内已有300多名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学生进行创业,我们免费为每人提供10台织袜机和生产场地,2名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小企业,享受政府小额贷款优惠。收入方面,10台织袜机1年的纯利润能有七、八万到十几万不等,目前来看运行情况非常好。”

        “我们鼓励大学生到第一线去经受锻炼,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真正的人才是在基层成长起来的,只有有了基层的经验,才能为将来的成长提供最原始的土壤和养分。”骆德春说。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说教育问题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共同的责任,那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除了社会和学校的努力,学生的家长也应该及时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引导和支持子女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选择。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中国青海人才网严重申明! 2020-5-28 9:15:37
·应届毕业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010-6-23 19:21:12
·想离职时怎样写好离职申请 2010-6-23 19:16:27
·加入创业型公司的10大原因 2010-6-23 19:08:29
·如何做个受欢迎的同事? 2010-6-21 22:27:13
·潜伏办公室:职场里太过聪明没有好下场 2010-6-21 22:16:23
·初入职场新人要注意些什么? 2010-6-21 22:02:52
·要辞职,领导不批准,怎么办? 2010-6-21 21:57:02
·非常有用职场会面14个小技巧 2010-6-20 9:29:36
·10条忠告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2010-6-20 9:21:17

■ 青海人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的所有原创作品,包括标有“青海人才网”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青海人才网,未经本 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并注明“来源:青海人才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本网注明“资讯来源:×××(非青海人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15日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4006160116。

关于我们 | 法律申明 | 服务介绍 | 收费标准 | 付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7-2050 ,青海西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运营维护  青海人才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青海人才网业务联系电话:13997171250,0971-8015300,0971-8811587  监督投诉电话:13309712708
青海人才网 网站经营许可证:青ICP备15000732号
网站营业执照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开户许可证 人力资源备案证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54号